文史人物|有些故事兴许您想不到
来源:工人日报    时间:2023-07-06 23:34:19

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故事,知名人士亦是如此。

有些故事十分新奇,或情节出人意表,或故事发展纯属巧合,读者阅读后在啧啧称奇的同时,还能悟出一些道理。下面就简略介绍三个历史名人的小故事。

从“七龄童”到“麒麟童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周信芳(1895-1975),浙江宁波人,生于江苏淮安清江浦,现代京剧艺术大师,是戏迷熟知的老生流派——“麟派”的创始人,也是京剧海派代表人物,艺名“麒麟童”。周信芳的唱腔,借鉴了谭鑫培、孙菊仙、汪笑侬等一大批京剧前辈的演唱技法与风格,形成了自成一格的“化短为长”的“麟派”唱腔。

周信芳生在京剧世家,父亲周慰堂、母亲俞桂仙都是京剧演员。他打小就浸润在京剧艺术的氛围里,与京剧有着不解之缘。7岁时,他就能和父亲上台配戏,父亲给他取了个艺名:“七龄童”,意思是7岁的小孩子。

可这个“七龄童”,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“麒麟童”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
原来,1904年,9岁的周信芳跟随戏班子到上海演出。在英租界四马路的著名戏楼——丹桂第一台唱娃娃生。在前台贴的海报上,写海报的上海老头错把“七龄童”写成了“麒麟童”。因为北京话“七龄童”,与上海话“麒麟童”十分相近,老爷子听戏班子的人报了“七龄童”的名号,按照上海人的“解读”,就写成了“麒麟童”。戏班子的人急着演戏,没太关注海报上是怎么写的。

戏演完了,上海的报纸《申报》《时报》于第二天都刊登了“麒麟童”在丹桂第一台演戏的消息。当戏班子的班主看到报纸,才知道昨天的海报写错了。再次演出时,戏班子在海报中将“麒麟童”更正为“七龄童”。可观众看了海报后不干了,说他们买票是来看“麒麟童”的演出,现在换成了“七龄童”,这不是愚弄大家伙儿吗!纷纷要求退票。戏班子的班主十分无奈,只好将错就错,索性就将周信芳的艺名改成了“麒麟童”。

就这么将错就错的一改,中国京剧的艺坛上,就横空出世了一位光芒灿烂的“麒麟童”。

李苦禅、王雪涛拜师齐白石

李苦禅与齐白石合影

李苦禅(1899-1983),原名李英杰,山东高唐人,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,被誉为大写意花鸟画宗师。李苦禅笔下的花鸟,浑厚、平实却又趣味盎然。他经常以梅兰竹菊、荷花、松树等植物,八哥、鸬鹚、雄鹰等鸟类,作为绘画题材。他笔下的花鸟,在写实的基础上,融入了画家的性灵和意趣。李苦禅运笔苍劲朴拙,笔法凝练简约,却意趣盎然,纵逸豪放。到了晚年,李苦禅的画作更加返璞归真,雄健苍劲,达到了“笔简意繁”的最高艺术境界。

李苦禅师从徐悲鸿与齐白石。其中,他拜师齐白石,还有一段故事呢。

那是1923年,李苦禅在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时,常听老师徐悲鸿念叨齐白石,说齐白石虽然不太出名,但他的画作生活气息浓厚,不循老路不泥古,有独创性,而且不巴结权贵,人格高尚。这令青年学生李苦禅生出了拜师齐白石的念头。

这年秋天,24岁的李苦禅和20岁的同学王雪涛(1903-1982),两位仰慕齐白石的北京艺专的学生,结伴儿去齐白石家登门拜师。齐白石当年住在北京跨车胡同。李、王二位走到跨车胡同,东打听西打听,终于找到了齐白石的家门口。

在齐白石家门口,王雪涛犯了踌躇,他对李苦禅说:“英杰兄,咱们今天算是认识门宅了,改日再来吧……咱们两手空空,人家是大画家,倘若……拒之门外,那……”

李苦禅则说:“心诚能使金石开!齐白石先生也是出身微贱,我想,他定然不会对我们冷眼相看,拒之门外。”

果不其然,当他俩敲响了齐白石家宅的大门后,一个中年妇女开了门,把他们迎了进去。之后,正在屋里作画的齐白石听到来了访客,便在屋里说:“我听到了,请客人进来吧,不可怠慢了客人。”

就这样,两个与齐白石素昧平生的寒门学子,走进了59岁的大画家齐白石的画室。

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,正当齐白石询问“二位前来所为何事”时,李苦禅扯了一下王雪涛的衣襟,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了,紧接着王雪涛也跪了下来。李苦禅是个山东大汉,他俩这么一跪,狭小的画室里显得十分拥挤。齐白石见两个陌生的年轻人一进屋,就“噗通”一声行了跪拜大礼,被弄得一头雾水,还以为两个小伙子遇到了什么难事,要寻求他的帮助呢。

跪在地上的李苦禅握住齐白石的手臂,说:“齐老先生,我们是艺专的学生,因对您老艺术、人品都十分敬佩,特来拜师,万望老先生能收我俩为徒……”

同样跪在地上的河北小伙子王雪涛也说:“我们对齐老先生的画万分喜爱,钦佩之至。”

齐白石弄明白了两位的来意,笑着让他们起来,可跪在地上的李苦禅说:“老先生答应了吧,不答应,我们俩就绝不起身!”

齐白石被李苦禅、王雪涛率真的诚意所感动,忙对他俩说:“这好说,我收下你们两人为弟子啦!”

1923年的这个秋天,在中国画界上演的这一幕“跪拜求师”的生动感人的活剧,成就了一段传颂百年的佳话。齐白石、李苦禅、王雪涛,三位影响巨大的大画家,从此师徒相伴、师徒相承,共同为中国画的现代更生,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“李鸿章大杂烩”的由来

“李鸿章大杂烩”,是一道颇能刺激食客味觉的安徽名菜。这道荤菜,汇集了鱼肚、海参、鱿鱼、鸡杂等食材,通过烹制烧烩,多味杂陈,醇香爽滑,咸鲜可口,回味无穷。这道集营养和味道于一身的菜肴,食客食之大快朵颐,为徽菜的流行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“李鸿章大杂烩”,一听菜名就知道,它与晚清重臣李鸿章密切相关。关于菜名的由来,要从李鸿章访问美国说起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李鸿章作为清朝特使出访欧美。在访问美国期间,李鸿章曾在清政府驻美大使馆宴请美方宾客,宾主之间推杯把盏,品尝着中国的美味佳肴。一晃几个小时过去了,美方人员兴味正酣,硬菜却没了。情急之下,使馆厨师只好将做菜剩下的边角料混在一起,炖了一锅菜端上餐桌,没想到这道临时拼凑的杂和菜,却博得了聚餐宾客的一致好评。美国客人问李鸿章这道“名菜”叫什么名字?李鸿章随口答道:“好吃好吃。”而“好吃好吃”与英文杂烩发音相近,于是,“李鸿章大杂烩”这个多少有些戏谑的菜名,连同这道“杂和菜”,就流传开来。

李鸿章的一个无奈之举,居然成就了一道安徽名菜,这真可以用“歪打正着”来形容了。

作者:华明

来源:《工会信息》编辑部

扫一扫下载《中国工运》《工会信息》电子订单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